名山古樹發(fā)展史還有十幾年沒寫,涉及到的東西比較復雜,也包括現(xiàn)在的一些企業(yè),我還沒想好怎么說,暫時鴿著。
這個話題我們卻可以繼續(xù),探討一些普洱茶發(fā)展歷史中的關鍵問題,對普洱茶來說當然非常重要,對茶友來說也算是聊天吹牛的材料,拜托大家盡可能提升一下行業(yè)的品味。
|關鍵的命運轉折
今天要說的是,普洱茶曾經面臨的一個重要命運轉折,那就是普洱茶行業(yè)標準的建立,這里指的是GB/T22111—2008《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》。這個現(xiàn)在仍然是普洱茶生產的執(zhí)行標準,每一款合法合規(guī)的普洱茶產品上都要注明,重要性無需多說。
關于這個標準,除了規(guī)范了普洱茶生產,有兩方面劃時代的意義:
一方面是把生茶也納入進來了,解決了生茶是不是普洱茶的問題。
另一方面,地理標志產品把普洱茶的產地保護起來,只有標準中指定的十一個地州的原料才能被稱為普洱茶。
在相當長一段時間,這個標準都被認為對普洱茶發(fā)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。其實,這兩個方面要分開看。
前者也有爭議,現(xiàn)在還是有一些人認為生茶不是普洱茶,但是市場的現(xiàn)實早已經做出了回答,爭議也沒用。這些人的想法我也可以理解,主要考慮的是生茶是不是適宜飲用。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生茶是不是普洱茶,而是普洱茶的工藝和藏養(yǎng)如何規(guī)范,這個也是我近年來主要的研究方向,這是個根本且宏大的話題,有機會慢慢聊。
后者前些年幾乎沒有爭議,都認為是非常及時的決策,保護了原產地,促進了普洱茶的健康發(fā)展。前些天我看到已經有云南的年青茶人開始反思這件事,認為從長遠來看,可能弊大于利。
這個視野無疑是更廣闊的,多一些這樣能獨立思考的年輕人,普洱茶肯定會越來越好。我接下來說說,普洱茶可能錯過了什么。
|天賜良機
如果看過前面兩期名山古樹發(fā)展史
(重磅再續(xù):普洱茶名山古樹發(fā)展史(1993-2022)中)
的朋友,應該知道,在2006,2007年,普洱茶曾經風光無限,可以說達到了近現(xiàn)代以來任何其他茶類從來沒有過的全民關注度,離成為新世紀中國人的全民飲料只差一步之遙。
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:普洱茶熱始于臺港,盛于廣東,相對于當時商業(yè)上還是情竇初開的大多數(shù)內地人,港臺和改革開放前沿廣東商人無疑有著巨大的勢能,這是其他茶類所不具備的條件。
另一方面,云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(yōu)勢也是有目共睹,從廉價的原料到市場產品有足夠的獲利空間。
再加上當時茶文化正處于方興未艾的上升階段。這一切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。
但是,當時普洱茶自身并未做好準備,無論是原料、工藝、還是藏養(yǎng),都懵懵懂懂,無法為這樣千年一遇的市場機遇提供產品基礎。直到今日,除了原料相對能理清思路,后兩者依舊沒有建立扎實可靠的基礎,這也是我最關心的問題。
沒做好準備其實并不是很大的問題,因為這個國家有太多優(yōu)秀的人才,只要有很多人往正確的方向努力,很多難題的解決不過是早晚的事兒。
這個關鍵點很重要,理順了,那什么高科技新能源,這個國家都能拼到世界第一,哪怕是現(xiàn)在看似無比困難的芯片,大概也只是時間問題。如果方向理不順,那就是國(男)足,匪夷所思,哭笑不得,著急也沒用。
|想象空間
當時為什么急于出臺這個標準呢?除了市場的混亂之外,還有一個迫切的現(xiàn)實:那就是普洱茶并非云南獨有的。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湖南很多地方都在生產普洱茶,各有特色。如果從現(xiàn)代熟茶的角度看,廣東其實起步還更早。
那在這個時間當口,我們需要問一個問題,把普洱茶的原料限于云南的部分州市,禁止其他地方生茶普洱茶,或者說禁止其他地方生產的茶稱為普洱茶,這個選擇是否是正確的?
這件事我們我們有不同的角度和時間尺度來分析。
首先我們從可行性上來看,如果把普洱茶僅僅看成一種工藝,其他地方的原料能不能用來生產普洱茶?答案是肯定的。
云南是茶樹種質資源的基因庫,本身就包括了植物學上跨度范圍最大的品種庫,這些品種無論大中小葉,實踐當中,這些品種都是可以制成普洱生茶,后期轉化各有特色。如果我們把普洱茶看成是一種工藝,各地的原料當然都是可以制成普洱茶的。當然從樹齡、生態(tài)、品種的植物學跨度等等方面,云南肯定有明顯優(yōu)勢,但并沒有實際上的壁壘。
那這么做的利弊又在哪里呢?
從一個較短時期來看,把普洱茶看成是一種地理標志產品,在當時已經極為混亂的市場當中,無疑能起到規(guī)范市場的作用。從消費者的角度,也更容易建立認知,普洱茶產自云南,而不至于產生混亂和混淆。從云南本地的角度,當時普洱茶熱度很高,品牌價值巨大,能獨占這個品牌,當然也是有明顯收益的。
但從長期來看,利弊則并非那么簡單。一個固定的蛋糕,你能獨占當然是最優(yōu)選擇,但如果是一個三倍大的蛋糕,你能占到一半,就比你原來的獨占利益更大了。
我們都說歷史無法假設,我這里也沒有批評前人的意思,只是做出一些假設,做一些推演,希望對今后有所啟發(fā),僅此而已。
從我的角度來看,適當?shù)囊?guī)范非常必要,比如把云南這十一個歷史上產過普洱茶的地州所產的茶稱為“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”,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。但是禁止其他地方生茶普洱茶,就過了一點,可能錯過了一個歷史機遇。
|形成合力
茶作為中國的國飲,其實真正在生活中的影響力宋明以來是不斷下降的,實際的人均飲茶量在有飲茶習慣的國家中也并不高。
這里面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茶的品類過于豐富,六大茶類只是大致分類,實際上名稱往往包含茶樹品種,產地、采摘等級、制作工藝等等方面,找出上千個來并非難事。
這種豐富性當然不能說是壞事,但是在面對快節(jié)奏碎片化的現(xiàn)代社會,任何一種茶傳播難度是很大的。無論從大眾認知、原料的產量還是市場的體量,單一茶類對茶文化和喝茶習慣的普及來說,都無法提供充分的支持。
綠茶作為最大的門類,當然是有優(yōu)勢的,但是相對單一的口感,又讓其在品鑒文化上顯得較為單調,可玩性較差。盡管銷量巨大,但是我們看看網(wǎng)絡上講茶的,講茶文化的視頻,涉及綠茶的內容是非常有限的,和其銷量完全無法匹配。
普洱茶和其他茶類都不同,門檻低但可玩性極高,這才是這個時代的最大殺器。門檻低,工藝相對簡單,任何地方都可以參與;但可玩性卻極高,不僅不同地方不同品種風味差異很大,工藝上的微小差異、不同地方不同方式存放也會帶來完全不同轉化效果。
在普洱茶已經形成空前熱度的世紀之初,如果在規(guī)范標準的同時,能放開讓各個地方都參與進來,很可能會形成一個全民“大普洱茶”的局面,不僅普洱茶可能會成為一個無法以六大茶類的角度限量的超級品類,新世紀整個中國的茶文化和飲茶習慣可能都會被改寫。
過了普洱茶熱人們才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不僅錯過了普洱茶,實際上這是宋明以來茶文化推廣的最大機遇,在此之后任何茶都很難有條件達到當時的熱度。
|市場邏輯
如果我們站在市場的角度,則又是完全不同的邏輯。就普洱茶來說,云南在自然資源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(yōu)勢,但是市場并不是僅僅由自然資源決定的,就普洱茶的興起來說,就離不開臺港的商業(yè)運作的啟蒙和廣東資金的推動。
除了資金,其實更重要的還在于人才,云南在這方面并不占優(yōu)勢。人才包括很多方面,包括科研方面的,包括加工方面的,包括企業(yè)管理方面的,包括市場營銷方面的,包括資本運作方面的,也包括文化傳播方面的。
這么多方面的人才,只有當你提供了足夠的市場,足夠的空間,有足夠的利潤,能讓更多人賺到錢,才可能吸納。這個直到今天都是制約中國茶發(fā)展的最關鍵因素。而在當年如果在那個歷史發(fā)展的岔路口,歷史走向“大普洱茶”格局,也可能今天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局面。
當年普洱茶能熱起來,一方面是云南的自然資源優(yōu)勢,一方面是臺港相對先進的商業(yè)運作觀念,以及廣東沿海地區(qū)的資金介入。而隨后如果能整合更多的優(yōu)勢資源,整個普洱茶的發(fā)展當然不可同日而語。
市場的另一個邏輯是充分競爭對市場發(fā)育的巨大推動作用。當然這是一個雙刃劍,開始時候,保護相對脆弱的本地產業(yè)是必要的,但是當本地的基礎基本打牢,適當引入競爭才能讓市場長久保持生機,不斷發(fā)展。
這個我們身邊的例子就太多了,中國比較成功的例子是新能源車。雖然領域大不相同,但是基本邏輯是相通的。
前面這些都是一些基本邏輯,還是那句話,歷史無法假設,即使走向另一條路也未必就能發(fā)展的那么理想,這些現(xiàn)在只能成為我們懷想的談資。
實際上這個標準能順利實施,其他地方雖然有爭議但阻力沒那么大,還是和07年的普洱茶“崩盤”有關系,從這個角度來說,歷史似乎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安排。
當年的普洱茶熱還是對白茶,對黃茶的產品形態(tài)和藏茶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接下來我想順帶說說與此相關的一個現(xiàn)實中的問題,普洱茶的保守主義思維發(fā)展到極端會帶來什么問題。
|極端“普洱茶”主義
什么叫極端普洱茶主義,其實就和其他極端主義思維一樣,為了強調自身的特殊性,有時候會罔顧事實,甚至會傷及自身。
比如開始的時候,普洱茶為了強調和其他省份茶的差異,規(guī)定必須是以大葉種為原料。這就通過他人來定義自身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實際上云南境內大量分布著中小葉種的優(yōu)質種質資源,這種定義相當于自斷膀臂。
愛國是好的,尊重傳統(tǒng)也很有必要。但是如果因為外國人都握手,我們就不能握手,而只能像古人那樣請安或抱拳,那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,甚至走死了。
這個在普洱茶工藝方面體現(xiàn)的也很充分。其實現(xiàn)在的普洱茶工藝和清代的工藝,民國的工藝,建國后到普洱茶興起之前的工藝都不一樣,有的人為了強調傳統(tǒng)工藝,定下來很多莫名其妙的規(guī)矩,無論在歷史還是現(xiàn)實中都找不到依據(jù)。(參考之前的文章:普洱茶的傳統(tǒng)工藝究竟是什么?)
比如很多專家認為,普洱茶只要葉子表面無水就應該下鍋,不能讓葉子失水(萎調),這其實是從綠茶工藝的角度來理解普洱茶,當時理論工作者把普洱茶歸于綠茶,所以有這樣的規(guī)定。但無論在歷史上,還是實際操作上,這種做法都不是最優(yōu)選擇。
我們對不同萎調時間的原料長期藏養(yǎng)的樣本顯示,普洱茶的鮮葉有著自己適宜的萎調程度,既不能像紅茶或某些烏龍那樣過重,過重會導致后期轉化乏力;也不能過輕或者幾乎不失水,那樣轉化極慢且滋味過于單一,香氣表現(xiàn)也不好,品鑒價值不高。
這還只是萎調,殺青、揉捻、曬青等問題則更為復雜,如何突破思維定式,我們有機會再詳談。
關于普洱茶的教科書,包括網(wǎng)絡上的知識,很大程度上都有這個問題。因為普洱茶雖然歷史最悠久,但是從名山古樹生茶的歷史來看,卻又是最年輕的一種茶,直到現(xiàn)在共識還沒有真正形成,如何定義自身,確實是一個大問題。
說到底,這涉及到如何認識自身:普洱茶的根本,普洱茶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。如果看到別人往東自己就必須往西,先不說是不是自卑,這肯定是很大的誤區(qū)。
歷史上的普洱茶遠比現(xiàn)在復雜,不僅生茶工藝不斷變遷,不斷在適應市場的需求,熟茶也恰恰是現(xiàn)代應市場需求而產生的工藝?,F(xiàn)在為了強調自己身份的特殊性,給自己設立太多的定義和界限,就把路走窄了。
現(xiàn)在普洱茶的最大問題,新茶大多不適飲,長期藏養(yǎng)效果又無法保障,其實從工藝上可以有完美的解決方案,分別滿足兩種不同需求的市場。而如果因為設立身份把自己鎖定,就會形成一個上不上下不下,新茶老茶都不討好的局面。
回到這篇文章的開頭,如果當時能容納更多的人才,更多的傳統(tǒng),更多的觀念,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共識,從而建立普洱茶的核心價值。普洱茶一定會有不同的局面,很多看似無解的問題也都會有豁然開朗的答案。
解決普洱茶的身份焦慮,最終還在于普洱茶自己。
來源:茗壽堂,,明洲 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